英国国家剧院2015年版《哈姆雷特》剧照
《新译·新注·新评哈姆雷特》莎士比亚 著 北塔 译、注、评 团结出版社

优质的重译必须在他人译文的基础上,有许多处新的发现,有突破性的改善。

比如,译者要发现现有译文在语言应用上的主要问题并提供具体改善策略。

莎士比亚剧作《哈姆雷特》故事的发生地是古代丹麦的首都,甚至主要是宫廷和大臣的府邸;人物则主要是王侯及其子弟和侍从。总体上说,他们的用语风格相对比普通民众的要文雅一些——词汇量丰富,措辞雅致,敬辞频繁。比如,在莎士比亚时代,第二人称的普通用词是“thou”和“thee”(你),敬辞是“you”(您)。后来,“you”被去敬化,降格为普通称呼,当所有人都相互用敬辞时,就无敬可言了。

在古代,中国人写文章,无论是什么样的文章,哪怕是与文学无关的实用性文字,都追求文雅风格。许多人在翻译一般的外国文学作品时,都或多或少有雅化倾向。我们翻译本来就雅训的莎剧则正合适。

在《哈姆雷特》中,好用雅言的是马屁精大臣泼娄聂斯,简直到了“装隆(重)作雅(致)”的程度。莎翁把宠臣泼娄聂斯设计为他自己的对敌“大学才子派”的代表,毕业于牛津或剑桥,说话喜欢拽、玩花活,以至于弄巧成拙,“滑稽百出”。甚至在自己家里,泼娄聂斯跟儿子和女儿说话,也很“作”。如,在第一幕第二场中,他警告女儿奥菲丽娅不要随随便便接受哈姆雷特的爱情表达时,说“你要/让自己留守在感情的后方,躲开/欲望的危险的子弹”。他在催促儿子快点到码头去乘船、跟儿子告别时,说“海风都快要推动帆篷的脊背了”;嘱咐儿子不要借钱时,说“借进来则会挫钝节俭的刀口”。此君确实巧舌如簧,颇具口才。他还对儿子说过这样两句告诫的话:“give thy thoughts no tongue,/nor any unproportioned thought his act。”卞之琳译为:“你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,也不要想到什么就做什么。”缺少取巧的感觉,不像是莎翁为泼娄聂斯这个角色设计的语言。朱生豪的译文也如此:“不要想到什么就说什么,凡事必须三思而行。”梁实秋的译文也差不多:“你有什么思想不要说出口,不合时宜的思想更不可见诸实行。”孙大雨的也是如此。事实上,原文说得颇为讨巧,曲折起伏:“不要把舌头交给念头,不要把手脚交给任何越轨的念头。”我尽力把他的“作雅”修辞格调还原性地翻译出来,不能让中文读者误以为他虽惺惺作态,却语言乏味。

《哈》剧中的人物喜欢把敬辞(尤其是“您”字)经常挂在嘴边,以符合首都和宫廷的语言礼仪;但许多译者或者因为没有深究这个敬辞在剧中的普遍性和必要性,或者因为不会利用北京人张口就来的“您”,所以在译文中很少用“您”,都改译成了“你”。他们是用现代英语中“you”(你)的眼光来看待——低看早期英语中的“you”(您)这个敬词。或许,这是因为不少译者来自吴方言系统,而在吴方言中,基本上没有敬词“您”。

在剧本中,莎翁也并非一味用敬辞,有时也用引车卖浆者流的俗语,有时贵族之间也不用敬辞。那么,谁对谁用敬辞?何时用?何时不用?中间为何要转换从敬到不敬或从不敬到敬?莎翁都是很小心细致地着笔加以区分的。我们翻译时必须切切留意。

按照上流社会礼仪,哈姆雷特之前对奥菲丽娅说话时一直用的是敬辞,但在第三幕第一场发生了变化。在自己的爱被奥菲丽娅否定之后,哈姆雷特对她的态度由礼貌变为不礼貌进而陡然变为粗鲁,对奥菲丽娅的称呼也由敬辞“您”(you)变为一般性的“你”(thou和thee)。具体说,是在这里发生变化的:

哈姆雷特:您不应该相信我;因为美德通过嫁接可以使本性这棵老树发出新芽,但老树不会因为发了新芽就不再是老树。我没爱过您。

奥菲丽娅:那我更觉得是受骗了。

哈姆雷特:你到尼姑庵去吧!你为什么要生育罪人呢?

之前,奥菲丽娅就已经开始在否定哈姆雷特对她的爱,哈姆雷特说“我没爱过您”,是顺着她的否定心理说的气话,没想到奥菲丽娅当了真,说哈姆雷特一直在骗她;哈姆雷特就急了,怒了,遂改了称呼。在此,莎翁以高妙的手法生动描绘了这对贵族少男少女之间的怄气行为。

(作者为翻译家,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)

来源:北京日报 作者:北塔

流程编辑:tf060

如遇作品内容、体育买球软件的版权等问题,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。体育买球软件的版权侵权联系电话:010-85202353